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总被廉泉照见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2-07 09:59:58

  梅树枝头花骨朵星星点点,似乎捎来了婺源早春的消息。沿着茶文化公园蜿蜒的青石板小径,我又一次造访婺源紫阳镇东门旧城墙下的廉泉,泉水还是那么清冽,能够照见天光云影。

  这泓泉水,照见更多的是——人心。

  一群白鹭在星江河畔飞舞,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年月。南宋绍兴十九年(1149年)的一天,朱熹从福建尤溪回到婺源故里,祭扫先祖的墓地,省亲访友。他与门生散步来到东门渡口,见岩壁下有一泓清泉,水流自岩缝中一点点地渗出,甚是欢喜。随行的门生告诉朱熹,此泉无论遇到旱涝,都不涸不盈,且清澈甘甜。朱熹听后,躬身掬一捧品了一口,确实甜美可口。当时朱熹刚刚考取进士,情不自禁地感慨:以后为官,一定要像这泓泉水,颠簸不失志,贫贱亦清廉。回到住处之后,朱熹意犹未尽,欣然挥毫题下了“廉泉”二字。想想,朱熹作为婺源茶院朱氏九世孙,又是爱茶之人,他是不是汲泉烹茗之后题写的呢?

  后来,朱熹的门生请工匠把题字刻成碑,立于泉旁。

  我最早读到廉泉相关文字,是《婺源县志》(民国版)有关望春亭的记载:“城东门外,代理县令张肇基拨款建;邑绅张峰青、胡荣拨款重建。亭下有池,朱子题曰‘廉泉’”。

  时光好比白驹过隙。一米见方的廉泉仍在,而望春亭早已不见踪影。事实上,我看到的廉泉碑刻是复制的,原碑自清代康熙五年(1666年)朝廷规定“文公阙里”春秋祭祀后,移到文公庙正殿,镶嵌于墙体供人瞻仰。毕竟,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之人。朱熹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,他“仕于外者仅九考,立朝才四十日”,一生安贫乐道、勤政爱民、重视教育的事迹,一直在家乡传颂。旧时的婺源县城,建有孔庙、文公庙、紫阳书院。

  我“认识”廉泉已有三十多年了,所见过访问廉泉的人都是有文化底蕴的。在几百年的时光里,有多少人到访廉泉,就有多少人被照见。显然,廉泉在婺源人面前是一面镜子,不知照见了多少人。

  每一次访问廉泉,我仿佛都能闻到淡淡的墨香,是因为朱熹还乡时为藏书阁撰写了《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》,还是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《观书有感》?似乎都不无关联。

  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廉泉之水,自石隙而出,正是这样的活水滋养了婺源的千年文脉。文公庙的旧址如今是以朱熹别号命名的紫阳一小,而廉泉面向的婺源中学,不仅操场上塑有朱熹像,还有以他的字命名的“元晦楼”。在婺源,无论是小学,还是中学,校园内经年回荡着“诗书不可不读,礼义不可不知……”的诵读声。

  再次仰望,我发现廉泉周边高耸的树木,都是向着星江河倾斜的,想必它们是想与廉泉,还有访问廉泉的人,来一个深情的拥抱吧。(洪忠佩)

>>><<<